佛山制造,以藝術的形式,讓世界看見。6月27~28日,粵港澳大灣區首部制造業主題音樂劇《讓世界看見》在深圳上演。
作為佛山市文藝精品扶持重點項目,《讓世界看見》基于佛山制造立市強市背景進行創作,不僅是一部展現“中國制造”突圍歷程的音樂劇,更是一部傳承和弘揚嶺南文化的藝術佳作。
這朵藝術之“花”,是佛山文藝創作蓬勃氣象的生動縮影。
近5年來,佛山文藝創作佳作迭現、成果斐然,既有數量,更有質量,作品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均取得新突破,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實現“華表獎”等業界最高獎項的歷史性突破。
6月27日,佛山召開全市文藝創作工作座談會,總結過去5年的文藝創作工作,擘畫未來5年文藝創作新藍圖,推動文藝創作再攀高峰。
面向未來,佛山文藝戰線將以“敢飲頭啖湯”的精神,從系統謀劃、聚焦精品、生態培育等維度推進文藝創作工作,形成“統籌規劃+機制革新+精品創作+生態培育+人才支撐”的工作體系,為“再造一個新佛山”貢獻文藝力量。
嶺南好風景 佛山文藝創作百花齊放春滿園
一座城市,就像一個文化容器,是文藝創作的寶庫。
在現代與古韻交織的中華大地上,佛山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鐘靈毓秀的嶺南大地上。
回眸過去5年時光,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蘊、鮮明的智造底色和蓬勃的發展活力,全市文藝戰線工作者緊扣中國式現代化、制造業當家、嶺南文化傳承等重大主題,傾情投入、潛心創作,創造出一道道奪目的獨特文藝景致,勾勒出一片片繁花競放、多姿多彩的文藝“春天”。
在佛山的文藝“春天”里,處處都是動人心魄的好風景——
粵劇電影《白蛇傳·情》打破中國戲曲電影票房紀錄;粵劇《紅頭巾》入選國家藝術基金交流推廣項目;廣播劇《我從灣區來看你》講述佛山與新疆協作故事,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大灣區首部制造業主題音樂劇《讓世界看見》舞臺呈現“中國制造”風采;功夫主題音樂劇《詠春》彰顯“世界功夫之城”魅力,助推演藝經濟發展;電視劇《珠江人家》成為2023年央視一套黃金檔收視冠軍;30件美術作品亮相第十四屆全國美展,顯著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
……
這是佛山有效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力證明。這也說明,從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城市產業肌理中尋找素材、尋找靈感,可以組織創作真正的好劇、好戲、好作品,為“再造一個新佛山”注入深層文化力量。
文藝創作碩果累累的背后,是佛山對文藝工作的重視、對文藝人才的珍視。以功夫聞名世界的佛山,“打”出一套推動文藝繁榮的“真功夫”:超前謀劃做鋪排+有的放矢抓重點+人才培養為關鍵。
——針對文藝創作點多面廣、周期長的特點,佛山統籌規劃文藝創作,超前謀劃、提前鋪排,有力提升佛山文藝的“江湖”地位。
——佛山明確以“聚焦重大主題、市委中心工作,聚焦沖擊重點獎項,聚焦本土嶺南傳統文化,聚焦市場認可度高”為導向,2018年至今,佛山累計投入約1.5億元專項資金,精心扶持文學、影視、舞臺藝術等領域的294個精品項目。
——通過實施文藝大師培養計劃及“文化英才”工程,佛山構建高層次文化人才梯隊。截至2025年5月,全市14個文藝家協會匯聚國家級會員575人、省級會員2584人、市級會員5726人。
愛美影視CEO、電影《長安的荔枝》總制片人李亞平認為,佛山不僅是投資熱土,文化底蘊與創作氛圍也很濃厚。其介紹,愛美影視已落戶佛山,并將深深地扎根佛山,堅信在佛山能夠推出更多好作品。
創作的心聲 扎根佛山沃土創新藝術表達
佛山文脈厚重綿長,文藝佳作如繁星璀璨,閃耀于城市的歷史長河。
座談會上,來自文學、影視、戲劇、音樂、詩歌等領域的9位文藝工作者代表分享創作感悟與實踐經驗。他們聚焦本土文化根脈,深入交流如何以文學還鄉喚醒文化記憶、用紀錄片擦亮城市名片、借創新理念活化歷史文化等內容。
省文學院簽約作家、省作協兒童文學創作委員會委員洪永爭介紹,在創作兒童文學《巷子里的木棉樹》過程中,為了讓小說更加厚重,其見縫插針地嵌入佛山的嶺南文化元素,通過描繪木棉樹、騎樓、鑊耳屋等具有嶺南地方色彩的事物,生動地展現嶺南地區的獨特魅力,“這些元素對創作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城市形象對外傳播中,嶺南文化故事是外界觀眾喜歡上佛山的重要原因,也是佛山立足灣區向海內外傳播的重要路徑。”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視頻中心主任嚴劍鋒介紹,佛山傳媒視頻中心正在創作《大地云紗》和《百年秋色》兩部人文類紀錄片,計劃今年底完成拍攝制作,并在全國和海內外平臺播出,“讓本土的嶺南故事,煥發全新的中國話語表達”。
佛山市藝術創作院文學與戲劇創作部二級編劇魏子怡介紹,其歷時兩年創作出電影劇本《橫琴之戀》,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佛山3000多名民兵在橫琴填海圍墾的偉大壯舉,展現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重要引擎橫琴與佛山人民的緊密聯系。
“我的詩歌啟蒙,始于佛山街巷的煙火日常。”省作協會員、禪城區實驗高中學生高振霆是一名“05后”詩人。他的詩集《蒼穹劃過》即將收尾,最后一首長詩是獻給佛山的史詩。這首史詩突出“歷史基因-少年視角-城市蛻變”三重維度,完成不少于300行的敘事性長詩,“這首長詩不僅僅是風景描摹或情緒抒發,也承載著‘再造一個新佛山’的時代回響”。
“我們正在創作的《山河長歌》,緊扣佛山‘四山兩江’主題,意在全方位展現佛山獨特的山水人文畫卷。”佛山市文藝志愿者協會主席、佛山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郭宏波介紹,作品將以山為點,以江為線,講述西江、北江孕育的嶺南水鄉風情。
……
透過佛山文藝創作者的心聲可以發現:文藝創作要扎根于一方水土,通過深挖文化底蘊,創新藝術表達,更有助于創作出兼具時代精神與人文溫度的精品力作,以更好為佛山高質量發展注入文藝力量。
擘畫新藍圖 為“再造一個新佛山”貢獻文藝力量
敢闖敢干、敢為人先是佛山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核,佛山靠“敢飲頭啖湯”的精神走到今天,也必然要靠“敢飲頭啖湯”的精神贏得明天。
市委旗幟鮮明鼓勵改革創新,要求全市上下要做到“五要、五不能”:要爭當一流,不能甘居人后;要敢想敢干,不能習慣說不;要守正出奇,不能因循守舊;要主動上手,不能甩手縮手;要主動爭取,不能等待觀望。
這意味著,佛山文藝創作的下一個5年,更要大力弘揚“敢飲頭啖湯”的改革創新精神,主動謀劃,創新創造,推動“十五五”時期佛山文藝創作再上新臺階,為“再造一個新佛山”貢獻文藝力量。
具體來看,佛山提出要從五方面做好未來5年的文藝創作工作,包括改進文藝創作工作機制、制定文藝創作規劃、抓好重點項目創作、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加強文藝人才隊伍建設。
觀察發現,改進機制、制定規劃,突出頂層設計與制度保障;抓重點項目創作,突出以重點項目帶動整體提升的精品意識;營造生態與人才隊伍建設則意味著,佛山不僅將抓好文藝創作本身,更將著眼長遠推動文藝創作的可持續發展。
在文藝創作規劃方面,佛山接下來將制定5年創作規劃,明確未來5年文藝創作的發展定位、目標任務、時間鋪排,謀劃一批有引領性、支撐性、影響力的重大項目,爭取把更多佛山作品納入省的創作規劃。
在重點項目創作方面,佛山將建立全市重點文藝項目庫,系統謀劃一批重大創作選題。
在文化生態層面,佛山將以更開放姿態推進文藝精品創作,從政策、機制、考核等各方面鼓勵創新創作。
在人才隊伍建設上,佛山將遵循文藝創作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做好文藝人才培育和引進工作,健全文藝人才選拔、培養、使用、激勵、服務機制。
嶺南處處是春天。佛山文藝創作人才持續“在路上”。
“我希望能以文學的方式,再造一個新的桑園圍。”省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市藝創院一級作家陳開斌說,深入了解佛山文化后“深感震撼”,這是一座巨大的文學寶庫。他計劃聚焦桑園圍題材開展創作,“為此,我將深入了解佛山文化,到桑園圍體驗生活,希望在一到兩年的時間里,寫出一本帶有佛山味道、彰顯佛山氣息,同時又能進行美學創新的文學作品。”
佛山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南海區作家協會主席呂嘯天正創作長篇報告文學《潘柱升18年治村傳奇》。該作品聚焦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紫南村黨委書記潘柱升,將紫南村置于中國式現代化宏大敘事中去觀察、展現。目前全書20萬字的創作計劃已完成過半,后續力爭將該作品創作成精品力作。
佛山市和光影視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杜馬斯然計劃將《桑園圍》打造為一個可被轉換、可被聯結、可被延展的文化母體,讓這部紀錄片成為一個IP,與佛山“四山兩江”文旅精品區同頻共振,成為嶺南文化在新時代中面向未來、連接世界的文化符號之一。
向未來,向遠行。我們期待并相信,佛山廣大文藝工作者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沃土里扎根,通過堅守精益求精的匠心,扎根生活,潛心創作,定能創作出更多引領歷史潮流、反映時代生活的優秀文藝作品,為“再造一個新佛山”注入強勁文藝動能。
文藝工作者代表談文藝創作
廣東省文學院簽約作家、省作協兒童文學創作委員會委員洪永爭:以筆觸為佛山人文關懷注入新活力
洪永爭認為,寫作需堅持“日拱一卒”,通過多讀多寫錘煉文筆。他以佛山疍家人系列文學作品為例,強調了“還鄉”讓文學表達更自由奔放。《巷子里的木棉樹》正是延伸了這一理念,通過本土少年視角展現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嶺南巷弄中的成長,探討多元文化融合的時代命題。他表示,在創作時深入家訪調研,捕捉本地人與外地人融合的社會現實,賦予木棉樹漂泊生根的象征意義,融入鑊耳屋等佛山文化元素,增強思想深度。洪永爭同時強調,寫作是終身追求,愿以筆觸為佛山的人文關懷注入新活力。
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視頻中心主任嚴劍鋒:以優質人文紀錄片助力文化“破圈”傳播
嚴劍鋒提出,以紀錄片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服務佛山對外傳播。其所在團隊聚焦嶺南非遺項目,挖掘香云紗、秋色在對外交往中的價值。
他認為,純紀實性人文紀錄片需打破“百科全書式”記錄,做到“眼睛向下”考究細節、“思想向上”升華主題,例如以小企業故事折射大國貿易韌性。目前團隊正探索“紀實+”跨界開發,同步制作網絡短劇《云紗遺夢》,推動文旅融合,助力佛山文化“破圈”傳播。
廣東省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市藝創院一級作家陳開斌:在真實上創新,以文字活化桑園圍
陳開斌被佛山文化底蘊震撼,尤其關注桑園圍“從海而生、抵御洪水”的史詩性。他提出“童話現實主義”理念,認為桑園圍“塘基種桑—蠶沙喂魚—塘泥肥桑”的循環系統如同破繭成蝶,香云紗“化淤泥為神奇”的美學象征佛山人面對困境的創造力。在他看來,文學需在真實基礎上創新,如王家衛電影中“金樓”融合多個佛山意象。他期望以文字活化桑園圍,結合文學、動漫、文旅等形式“再造一個新佛山”。
佛山市藝術創作院文學與戲劇創作部二級編劇魏子怡:用戲劇展現佛山人文溫度
魏子怡表示,兒童劇《搖波公主》立足嶺南文化傳播,通過42場巡演汲取觀眾反饋優化劇本;電影《橫琴之戀》講述1970年佛山民兵圍墾橫琴的壯舉,串聯大灣區歷史紐帶;舞劇《白蘭歸途》創作中,整合粵港澳團隊資源,以香云紗女工與白蘭花商故事詮釋家庭溫情。她強調,創作需“不忘初心”,將圍墾精神轉化為攻堅克難的動力,用戲劇展現佛山人文溫度。
廣東省作協會員、禪城區實驗高中學生高振霆:用詩歌見證佛山制造向智造蛻變
作為“05后”詩人,高振霆從祖廟琉璃瓦、南風古灶窯火中汲取靈感。其長詩《再造一個新佛山》以“歷史基因-少年視角-城市蛻變”為脈絡,融合智造產業意象如機器人,與傳統非遺符號如龍舟,將“百千萬工程”村居設為詩劇場景。詩中錨定20處地理坐標,如東華里古巷、三龍灣,串聯城市精神圖譜。他認為,詩歌需見證佛山“制造向智造”的蛻變,讓工業美學與工匠精神碰撞。他表示,愿以少年澄澈目光書寫佛山,讓詩成為“再造一個新佛山”的文化注腳。
佛山市文藝志愿者協會主席、佛山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郭宏波:以山河長歌詠唱文旅新韻
郭宏波分析群眾文藝創作規律,強調作品需扎根基層、緊扣時代、創新表達。其歌曲《山河長歌》圍繞佛山“四山兩江”文旅精品區,以山為點、江為線,描繪西江、北江孕育的嶺南風情,呈現古老與新潮的時代碰撞。他表示,創作中尤其注重旋律流暢性與情感精準度,精挑演唱團隊與優化制作流程。他認為,文藝作品應滿足“政府認可、專家點贊、群眾喜愛”三重標準,避免為形式犧牲接受度。作為新佛山人,他期望用音樂講述佛山故事,助力城市文旅IP建設。
佛山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南海區作家協會主席呂嘯天:用紫南樣本解碼鄉村振興
呂嘯天通過聚焦紫南村黨委書記潘柱升18年治村歷程,將其視為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基層樣本。在他看來,作品提煉了三大核心:黨組織是“定盤星”,潘柱升以義工身份強支部、引企業,使村集體收入增11倍;人才“回流”點燃鄉村希望,鄉情與事業吸引賢達反哺;文化鑄魂則推動紫南蝶變為全國文明村。他強調,將紫南村的變遷置于“百千萬工程”與大灣區建設中書寫,以紀實筆觸挖掘細節,展現佛山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詮釋新時代“山鄉巨變”。
愛美影視CEO、電影《長安的荔枝》總制片人李亞平:中國故事永遠擁有打動世界的力量
李亞平以電影《長安的荔枝》為例,強調歷史題材的生命力,在于人性共情的深度。該影片改編自馬伯庸小說,主角李善德在權力中堅守“善”。她認為,影視工作者在創作時,要像《長安的荔枝》中李德善一樣不認命、不放棄,死磕不可能的任務,好作品都是“磨”出來的。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今天,只要守住創作的良心,中國故事永遠都有打動世界的力量。
佛山市和光影視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杜馬斯然:以“紀實+”為抓手,講好嶺南故事
杜馬斯然團隊創作的超高清歷史人文紀錄片《桑園圍》,旨在打造可長期留存、具備研究和教育價值的公共歷史檔案與可消費的文旅符號。她介紹,紀錄片在籌備期她就研讀超50本書籍、百篇論文,走訪水利、民俗專家及村民,梳理桑園圍作為“活態文化機制”的現實邏輯。只有當內容與影視表達都立起來,觀眾才會產生共鳴與向往,才會對這片土地、這段文化、這套機制感到“值得一看”“想去一趟”“愿意分享”。這正是文旅轉化的起點:通過紀錄片構建出精神上的目的地與文化吸引力。她期望以紀實力量,詮釋佛山人應對變革的智慧,為城市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能。
文/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覃征鵬、周龍鳳
(編輯:黃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