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由佛山市委宣傳部、佛山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指導,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承辦的“百千萬·新佛山”全民話題共創暨系列采風行動第三期走進禪城區南莊鎮南莊村、南海區丹灶鎮羅行藝術墟,由市美術家協會代表、媒體記者、網絡自媒體達人及市民代表組成的采風團移步換景,見證了一場農文旅深度融合的鄉村振興生動實踐。

采風團在羅行社區觀賞竹編藝術展覽。
探花故里“善治”
擁有800年歷史、清代曾出過探花羅文俊的南莊村,正逐步實現“推窗見綠,開門見園”的美好愿景,打造成為以“崇文”為品牌的“探花故里”。
南莊村以黨建為筆,以治理為墨,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揮毫潑墨。道路硬化、亮化、雨污分流、垃圾分類處理完善,村內公園、綠地、體育設施一應俱全。“我們建立了‘村黨委-網格黨支部-黨員戶’三級黨建網格,將治理觸角延伸到每家每戶。”南莊村黨委書記羅炎邦介紹,南莊村創新網格化治理,探索“黨建+婦建”“黨建+積分”模式,落實“責任田”制度,通過積分兌換正向激勵機制,培養村民的家園意識。
漫步村中,數字化與精細化管理的痕跡隨處可見。“智慧鄉村”系統實現村務線上辦理,對村內土地、物業、古建筑等進行“一張圖”管理,村民議事會、咨詢會讓民主決策深入人心。南莊村對核心古建筑群“修舊如舊”,對古村周邊新區實現功能分區,既滿足了村民現代生活需求,又守住了鄉愁文脈。“我們將部分閑置的古祠堂、古民居改造為村史館、藤編館、名人館、文創工作室等,并打開門重新與群眾見面。”羅炎邦說。
南莊村深諳“文化為魂”的道理,當采風團走進荷香園、耕讀園、崇文園、探花園,古村“崇文”的氣息撲面而來。通過系統性挖掘整理村史文化,南莊村將古祠堂公房等進行活化改造,對古村落的水系、街巷、墻面進行藝術化微改造,打造網紅打卡點……文化基因融入村莊肌理,成為推動鄉風文明和文旅融合的強大引擎。
百年老墟“向新”
羅行社區歷史上以生產竹器而聞名中外,舊稱“籮行”。漫步墟內,村史館的老照片記錄著往昔繁華,河道中竹排連綿,各地客商云集,近萬人從事竹器加工。歷經300多年,因水而興,因竹編而盛,這里誕生了南海第一條水泥路、第一個商會、第一個中外合資碼頭。
2024年6月,丹灶鎮政府策辦“墟游記·羅行藝術墟”項目,以“文產特派員制度”為抓手,積極發揮文產特派員向陽、夏詩源等藝術家的帶頭作用,帶動更多藝術家駐留羅行墟進行在地藝術創作,將百年老墟打造成藝術墟。2025年度大墟接待游客超21.3萬人次。如今,這座百年老墟更是以藝術之名開啟新生,成為佛山唯一、廣東唯二的全國鄉村文化建設典型案例。雙月一次的“主題墟日”、每年兩次的年度“藝術大墟”讓這里成為創意匯聚地,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前來探訪。
采風團里的藝術創作者紛紛拿出畫筆,挑選一方天地,沉浸其中安心作畫。“佛山‘百千萬工程’建設讓更多的鄉村文化被深度發掘。”佛山市美術家協會國畫藝委會秘書長顏佩儀感慨,“我希望走進更多這樣的村落和社區,汲取靈感,傳播藝術。”
羅行社區的蛻變,源于對“百千萬工程”的精準把握以及對鄉村精細化治理路徑的積極探索。在廣湛高鐵征地拆遷中,社區完成100%土地征收,同步推進橋下環境修復、回遷宅基地交付等問題。在提升人居環境建設上投入超千萬元,完成杜家示范社、“四小園”建設等項目。經濟層面,杜家經濟社探索“分三留七”模式,壯大集體經濟。
如今的羅行藝術墟,已成為傳統與現代對話的窗口。竹編技藝在傳承中創新,藝術創作在交流中迸發,古老墟市在活化中重生,彰顯“百千萬工程”在鄉村落地開花的成效。
文/圖 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李馨、關浩業
(編輯:梁智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