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新聞網訊 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陳寧靜報道:6月28日,第五屆“廣東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學術座談會在佛山大學仙溪校區舉行,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圍繞“人文灣區建設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作主題發言,并分議題舉行座談會,共同推動廣東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此次座談會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佛山大學等主辦,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文化遺產研究院、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佛山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等承辦。
座談會上,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黨組成員、一級巡視員楊敏介紹,“廣東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學術座談會自2021年創辦以來,已成為匯聚智慧、碰撞思想、探索路徑、推送實踐的重要學術品牌。本屆會議聚焦人文灣區建設,緊扣時代脈搏,希望借此持續深化灣區城市間、機構間的交流合作,推動資源共享、經驗互通、項目共建,共同擦亮人文灣區金字招牌。
佛山市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一級調研員鄧翔表示,佛山社科界一直致力于全面加強佛山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近年通過完善法規體系與名錄管理、深化非遺活態傳承及推動非遺與城市品牌的緊密聯動,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佛山獨特的城市風景。
佛山大學黨委書記謝冠華表示,佛山大學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從構建文化傳承的課程體系、選派近百名師生赴多地支教傳播非遺技藝,到組織城鄉規劃專業開展相關調研,全方位多層次深耕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持續為守護嶺南文脈貢獻佛大力量。
如何充分實現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使其煥發出新生機、新光彩,是座談會聚焦的重點。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張春雷指出,老字號在文化、社會、經濟、科學等方面具有寶貴價值,應與文化遺產和保護區建設融為一體,建議可以嶺南中醫藥豐富歷史底蘊為背景、以非遺和老字號為依托,創建傳統中醫藥文化生態保護區,推動中醫藥文化持續發展。
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教授朱穎華認為,粵劇、醒獅等元素在灣區各城市廣泛傳播,證明了大灣區文化遺產符號具有歷史延續性、文化共享性、社會功能性等特征。建議科學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矛盾,盡量保持其原真性,確保文化遺產能成為凝聚灣區共識的紐帶。
有發言嘉賓特別關注AI等現代信息技術如何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賦能。如江門市文化館非遺辦副主任麥曉齡建議可搭建AI數字非遺館、打造掌上非遺應用等,豐富非遺的呈現載體,更好地發掘新生代對非遺的興趣。
來自佛山的幾名嘉賓則分享了佛山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創新舉措及成效。
在下午召開的分議題座談會上,60多名專家學者圍繞“大灣區文化遺產的價值挖掘與文化自信”“大灣區文化遺產的傳承路徑與數字賦能”“大灣區文化遺產的育人實踐與模式探索”等主題進行交流探討和思想碰撞。
(編輯: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