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在2025年佛山企業家·市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上,市政協正式發布《資本聚力 產業聚勢 以并購重組賦能“再造一個新佛山”》專題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立足全球產業鏈重構與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圍繞佛山制造業優勢,系統剖析了并購重組面臨的機遇、挑戰及堵點難點,為佛山用好國家政策紅利,將“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與“資本驅動”,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提供對策。
并購重組:佛山制造業躍升的“戰略引擎”
今年3月至9月,市政協經濟科技委員會牽頭成立專題調研組,實地走訪佛山五區20多家上市公司及7家專精特新企業,通過座談交流、問卷調查等形式廣泛收集意見建議。10月31日,市政協常委會會議圍繞“并購重組賦能‘再造一個新佛山’”開展專題議政,最終醞釀出臺《報告》。
《報告》首先從國家政策導向、城市發展需求、企業戰略升級三個方面,深入剖析了當前佛山推進并購重組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隨著新“國九條”“并購六條”等文件相繼發布,并購重組已成為城市優化資源配置、重構產業生態的關鍵手段。當前上海、深圳、無錫等城市紛紛出臺了支持本地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行動方案。
作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佛山制造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存在規模偏小、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而并購重組是佛山企業實現能級躍升的關鍵路徑,例如美的集團并購德國庫卡后,截至2024年機器人與自動化板塊業務零售營收已突破300億元,實現了從核心部件到整體方案、從硬件設備到智能系統的全覆蓋,成為全球前四的工業機器人制造企業,并助力北滘崛起成為世界機器人產業高地。而東方精工、佛塑科技等企業也通過并購切入機器人、鋰電池隔膜等前沿領域,加速產業高端化進程。
據統計,近三年佛山企業共完成50宗并購交易,其中最大一宗是瀚藍環境對香港上市公司粵豐環保的私有化并購,交易金額達到102億元人民幣。然而,佛山整體并購生態仍面臨交易規模與城市經濟體量、產業基礎不匹配的問題。
構建并購生態:賦能“再造一個新佛山”
如何推動并購生態由“企業個體突破”向“城市系統提升”轉變?
《報告》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的基本原則,從五個方面提出建議。
一是強化戰略引領,將并購重組納入全市“十五五”發展規劃,出臺推動企業并購重組的專門性文件;實施“鏈主”培育計劃,構建“國資引領、社會資本協同、鏈主企業主導、中小企業參與”的產業鏈并購新模式。
二是完善平臺支撐,包括共建動態項目庫。按行業、分領域滾動篩選估值≥10億元、扣非凈利潤≥3000萬元的成長型企業入庫;打造一站式服務平臺,集成信息發布、智能匹配、政策咨詢、投融資對接、法律財稅合規審查等功能。
三是針對部分企業提出融資渠道單一、缺少專項并購基金、社會資本撬動不足等問題,《報告》提出創新金融供給,拓展多層次并購融資渠道,例如鼓勵銀行提供最高可達交易價款70%、期限最長10年的專項并購貸。由市屬國企牽頭,設立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的市場化并購基金等。強調“投資+管理”并重。配備專業的投后管理運營團隊,協助企業開展并購后業務整合、文化融合。
四是集聚專業智力。組建并購專家咨詢委員會,為企業提供戰略咨詢、方案設計等專業服務。開展“并購賦能”行動,圍繞交易結構、估值邏輯、投后整合等內容舉辦培訓,提升企業并購重組專業能力。
五是重塑價值認知。建立“并購紅榜”年度發布機制,表揚推廣成功案例。通過主流媒體引導社會樹立“并購重組是發展新路徑”的認知,消除企業對股權變更的顧慮。完善國資并購容錯機制,明確容錯標準和程序,激發國資參與積極性。
佛山市政協相關負責人表示,推動并購重組從“企業自發行為”轉向“城市系統性生態”,需要政府、市場、企業形成合力。未來通過構建全鏈條支持體系,將有效激活資本與產業的聯動效應,為“再造一個新佛山”注入強勁動力。
文/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王靚
(編輯:梁智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