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美國政府單邊關稅政策持續沖擊全球經貿秩序。面對挑戰,我國外貿展現出強勁韌性。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后,外貿企業迅速響應,積極把握關稅調整窗口期。記者近日在廣東采訪了解到,當地外貿企業通過品牌突圍、市場多元化、技術創新和供應鏈重組等策略,直面挑戰,積蓄動能,彰顯“中國制造”的韌性與競爭力。
關稅擾動 企業有招
廣東的企業家向來善于抓住機遇,也勇于迎接挑戰。多家企業表示,對關稅風險早有預判,應對行動早已展開。
在國內空氣壓縮管道這個行業,廣東福斯特流體技術有限公司名氣不小,用他們的話講,“網上搜行業一線品牌,人工智能都會推薦福斯特”。
做外貿,福斯特卻是一名新兵。2020年,福斯特開始組建外貿團隊。經過3年努力,不僅在美國市場站穩腳跟,在東南亞、中東、南美洲等地區也有了自己的客戶,去年還在越南成立了分公司。公司外貿收入從2023年的200萬美元增長到去年的1000萬美元。目前,外貿業務板塊占公司總業務份額的15%左右。
公司辦公室的墻上,貼有2025年發展目標,“外貿發展翻一番”列在醒目位置。“加征關稅讓我們的出口放緩了一點,但不管外部形勢如何變化,下半年我們還是要朝著目標前進。”廣東福斯特流體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福利說。
面對關稅沖擊,很多美國企業與中國企業溝通協調,選擇了承受相應成本。“客戶想讓我們去東南亞建廠,我是拒絕的。”東莞市帝凡電器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易林梅說。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后,帝凡電器出口美國的產品還要繳納54%的關稅。因為主要面向中高端市場,帝凡電器和客戶雙方的利潤空間較大,“我們跟客戶談過了,他們覺得目前的稅率還是可以承受的”。
在消費品領域,也有企業選擇順勢加價。畢竟,在很多門類上,美國除了中國制造,沒有更多選擇。“我做好了加價的準備。”廣州八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盧祥說。8年來,八橙科技一直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向美國和歐洲賣剃須刀、理發器等帶刀頭的電動產品。“在這個細分領域,我們是有底氣的,市面銷售的產品基本是中國制造,我們一看就知道是國內哪家做的。”盧祥說。
大型科技企業也應對有道。作為一家以交互顯示、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科技型企業,廣州視源股份已連續4年營業收入超200億元。2024年,視源股份海外營收為43.5億元,同比增長近17%,占營收的四分之一,美國市場占海外市場的三分之一。
視源股份相關負責人說,關稅對企業有影響,但準確地說,影響有限。多年來,視源股份一直持續布局多元化海外市場,目前在荷蘭、泰國、阿聯酋等6個國家設立子公司,在東南亞、中東、歐洲的22個國家和地區設有本地化市場團隊,構建了完備的海外運營體系。分析視源股份海外部分的營業收入,2024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相關市場增長速度最快。“這也是未來我們海外市場最重要的發展方向。”該負責人說。
打組合拳、下先手棋,任爾東西南北風。關稅戰的一幕幕,在上一輪中美貿易摩擦中,廣東外貿企業已有感受,并作出積極應對。今年大家都多了幾分從容,無論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大多樂觀向上,表示不會被貿易保護主義打趴下。
創新提速 拓展市場
底氣首先來自創新的加持。誰能做到先進技術的獨一份,誰就擁有更大主動權。
4月初,美國對全球加征關稅后,大多數美國的行業龍頭企業參加廣交會的計劃并沒有變。選擇中國制造的理由是,很多產品不僅價格上有優勢,技術上也頗具吸引力。這引發了很多外貿企業的思考,只有通過技術創新,瞄準高端市場,才能更好應對未來海外市場的不確定性風險。
從1987年成立到現在,從最初做代工的小作坊到去年外貿銷售收入1億多元,佛山市南海南洋電機電器有限公司對先進技術的追求從未停歇。南洋電機總經理助理陸國澆說,公司規模不大,但有“兩個15%”為人稱道,一是技術人員占員工總數的15%,二是營業收入的15%雷打不動投入研發。
“未來做美國市場,我們肯定要靠技術優勢,做利潤率更高的產品。”陸國澆表示,以高端風幕機為例,如果在美國當地生產,售價是在中國生產出口美國市場的近兩倍,這一價差空間,可以讓美國客戶承受住一定程度的關稅溢價。其實,早在6年前,南洋電機已經在做各種技術研發和相關認證準備,現在條件成熟,外部壓力加大,用陸國澆的話講,正是亮出“留的這一手”的時候。
行行出狀元。有先進技術加持,小剃須刀也能成為百億元級大市場。一套中高端理發器在美國可以賣到200美元,看著不起眼,門道可不少。盧祥舉例說,單說刀頭,剪切力、發熱率、噪音度、剃凈度4個方面,一直都有創新空間。團隊分析發現,產品微創新是消費者購買的直接原因,這就要用工程師的思維去做出好產品。
技術升級的儲備不分企業大小、不分國內國際市場。視源股份的MAXHUB交互智能平板不僅獲得國內認證,在海外同時獲得了微軟認證。“視源股份是銷售一代、研發一代、預研一代。如果銷售一代產品給市場,我們至少還有一代在研發中,一代在預研中。”企業相關負責人說。
底氣還來自外貿結構的不斷優化。廣闊的海外市場,有更多機會擺在那里。
盡管一些國家大搞單邊主義、“小院高墻”,然而經濟全球化的大勢無法阻擋。很多品牌早已不囿于一個國家或地區,而是全球化品牌。全球消費者的基本需求是相似的,都重視產品的功能性,能滿足哪些需求、帶來何種價值。
今年1月份,在巴林首都麥納麥的希爾頓康萊德酒店,一款智能機器人在大廈外部幾近垂直的幕墻上行走,進行高空清洗作業,引發市民圍觀。這場精彩作業的主角,是廣東凌度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高空平面幕墻清洗機器人。
凌度智能副總經理黃健介紹,相較傳統的雇傭“蜘蛛人”清洗方式,機器人清洗不但成本低,還在節水方面優勢明顯,對沙特、阿聯酋等水資源緊張的國家和地區很有吸引力。“截至目前,我們的產品已出口至20多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中東、歐美和東南亞。”
在黃健看來,當前條件下更要積極拓展非美地區市場。對企業發展前景,他頗有信心。“外墻清洗是一項高危工作,替代人工的清潔機器人在國際上擁有廣闊市場。”他說,將繼續加大研發力度,迭代升級適用場景,并借助國際性展會提升知名度,爭取覆蓋更大市場。
“世界很大,我們產品的銷售空間不僅在美國。”廣東中玲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業務經理何曉茵說。做了30多年服裝出口生意,開發新市場的過程,也讓中玲實業看到了另一種可能。以前是客戶下什么單,企業就生產什么。現在,由于中東和拉美市場對新技術、新材料、新設計的接受度很高,客戶希望企業提供更多服裝設計服務。“客戶喜歡我們的設計,我們每年也會把新開發的功能性面料發給客戶。雙方互動頻繁,帶給企業不錯的發展勢頭。”
持續擴大的全球“朋友圈”是外貿底氣的見證,也讓企業認識到抱團闖市場的重要性。采訪中,多家外貿企業表示,單個企業單打獨斗去拓展海外市場的能力是有限的,跟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去,視野和拓展能力會放大。
品牌突圍 向新而行
許多外貿企業積極調整戰略布局,將目光投向國內市場。同時,政府部門也積極作為,全力助推企業破局突圍,穩住外貿基本盤。在轉型突圍中,企業各顯神通,新產品、新市場,新業態、新模式,越來越多的廣東制造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落點聚焦在品牌化和高端化。
向品牌化躍升,讓品牌之船揚帆市場之海,不斷提升附加值和競爭力。
在廣東眷蜀科技有限公司,記者看到面向國內市場的自主品牌眷蜀JSoul旗下多款耳機產品。作為美國知名音頻品牌的供應商,企業過去幾年接受年訂單量超10億元,外貿占比超95%。從去年開始,眷蜀嘗試開拓內銷市場,陸續推出自主品牌產品。
“國外用戶比較注重耳機的實用功能,而國內用戶還重視耳機的外觀、觸感等。”廣東眷蜀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吳澤浩介紹,基于國內尤其是東莞本地的耳機產品供應鏈優勢,完全有信心做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
有企業表示,早已過了做貼牌“躺贏賺大單”的時代,沒有自主品牌會永遠受制于人。所以要早謀劃、早動手,通過跨境電商去海外市場培養自己的品牌。退一萬步講,如果關稅稅率再有變化,那就手握自己的品牌“走出去”,去替代之前海外采購商的市場份額,去直面海外市場的挑戰。
看到變化的不只是企業。企業轉型,政府陪跑,鼓勵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在東莞,多家企業提到了東莞優品平臺。“平臺要幫沒有品牌的企業樹品牌,幫小品牌做大品牌。”東莞優品平臺品牌負責人沈雙介紹說,上線兩年多時間,“東莞優品”已匯聚超過300家東莞品牌企業及5000多款優質“東莞造”。
向高端化攀升,從產品、市場到業態、模式,都要向新而行。
“這幾年,綠色、節能、智能化這些熱詞在國內市場很受追捧。”陸國澆說。今年5月初,南洋電機拿到了廣東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頒發給企業的“同線同標同質”證書。“這意味著我們的產品不論出口還是內銷,標準都是統一的。進一步從企業自身來看,發展目標也是統一的,就是瞄準國內外的高端市場。”
新業態、新模式。40年前,廣東企業做外貿,以量和價取勝。如今,企業搶出海,以智和新謀道。代際傳承讓一批“80后”“90后”乃至“00后”經營者登上舞臺,對互聯網的天然親近感,讓他們對新業態新模式有著自己的認識。一位“90后”企業負責人說,時代在變,找客戶的思維方式已經不一樣了,高端化自然有獨特的商業模式。
新產品、新市場。深圳創維—RGB電子有限公司此前商品主要銷往歐洲、東南亞、南美洲等地。今年,企業積極把握國內市場機遇,依托國內龐大的消費市場和完善的物流、銷售網絡,推出一系列符合國內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同時與國內電商平臺、家電連鎖賣場合作,參與各類家電促銷活動,提升產品銷量與品牌影響力。
新政策、新支持。為助力企業拓展國內市場,深圳海關聚焦企業內銷痛點,優化內銷業務辦理流程。“我們通過精簡審批環節、壓縮辦理時限等舉措,提升內銷便利化水平,全力助推加工貿易企業深度融入國內大循環。”深圳海關自貿區和特殊區域發展處副處長羅傳勇介紹。
發揚斗爭精神、開拓多元市場、保持創新勁頭,以廣東為代表的中國外貿企業正以“主動進化”的姿態,將危機轉化為全球市場版圖擴張的跳板。真正的競爭力不在于回避風浪,而在于學會在顛簸中調整航向。
(編輯:黃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