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等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在甘肅考察期間,數次作出重要指示:


散布在隴原大地上的一處處石窟
是鐫刻在崖壁上的文明瑰寶
承載著悠久的文化記憶
印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牢記囑托
甘肅在石窟藝術保護傳承上
持續發力
不斷壯大人才隊伍
廣泛應用技術手段
還原歷史肌理
傳承千年文脈
推動文保工作邁上新臺階
2025年5月21日至23日,西北四省(區)文物保護工匠技能競賽暨甘肅省第一屆文物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在蘭州舉行,本次競賽以“守護絲路遺產·鍛造大國工匠”為主題,共設木作、泥瓦作、金屬、陶瓷、紙張書畫、壁畫文物修復和考古勘探等項目,吸引了來自青海、寧夏、甘肅、新疆四省區的100余名文物修復領域的能工巧匠參賽,旨在通過競賽進一步發掘文物修復和考古技能人才,助力中華文化瑰寶永續傳承。
自1985年至今,牟常有在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工作已有四十年。經過多年磨礪,牟常有的文物修復技藝日臻成熟,面對年輕人的請教,他更是傾囊相授。“塑像壁畫皆是凝固的歷史,守護它們,需要耐心和毅力,相信年輕人能夠接好接力棒,讓這份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永續。”牟常有說。
近年來,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等文物保護部門持續加大對麥積山石窟的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工作力度,積極探索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與傳統文物修復技藝相結合的保護修復新路徑。截至目前,麥積山石窟已有80個洞窟完成整體保護修復工作。
近年來,敦煌研究院持續加大文物保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不斷加強文物科技保護力度,提升科研平臺建設,為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事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2020年底,敦煌研究院建成我國文化遺產領域首個多場耦合實驗室,實驗室可模擬-30℃到60℃、10%至90%相對濕度以及風、雨、雪、太陽照射等各類氣候條件,基礎研究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30多年前,敦煌研究院便嘗試以數字技術讓古老石窟“芳華永駐”。2016年,“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首次向全球免費共享30個敦煌石窟的高清圖像和全景漫游,用戶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高清的敦煌文化數字資源,目前訪問用戶遍布全球78個國家,累計訪問量超過2000萬次。
以科技為翼、創意為媒
讓壁畫、塑像“走”出洞窟
從“活起來”到“火起來”
甘肅奮力書寫文旅融合新答卷
讓千年瑰寶持續煥發光彩
2025年9月22日,在敦煌舉辦的“相約敦煌”國際文化交流演出活動上,甘肅省演藝集團的演員展演《樂動敦煌》選段。《樂動敦煌》借助對莫高窟壁畫、藏經洞古籍的解讀梳理,活化敦煌古樂器、古樂譜研發成果,通過全息投影等手段,結合專業演員的表演,將莫高窟壁畫中的樂舞盛景生動再現,讓觀眾沉浸式感悟傳承千年的敦煌樂舞文化魅力。
9月20日至22日,第八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在敦煌市舉行。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設成果展、甘肅文旅非遺文創展、敦煌·絲路雕塑展等多項展覽同步亮相,集中展現了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的最新成果以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化藝術、非遺文創、風土人情等精彩內容。
1979年,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在中國西北誕生。編創者們從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彩塑中尋找靈感,將壁畫上凝固了千年的舞姿,轉化為動態舞蹈語言。40多年來,《絲路花雨》累計演出超4000場,足跡遍布4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中國舞劇的里程碑”和“活的敦煌壁畫、美的藝術享受”。此次新版歷經兩年半,通過復原與創新對經典藝術進行當代詮釋,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今年以來,敦煌市全面改造敦煌夜市等特色街區,圍繞敦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融入壁畫、絲路文化等元素,通過布設文化景觀小品、打造沉浸式餐飲體驗空間、上線特色文創產品等方式,給游客帶來多元體驗,“夜經濟”持續升溫,不斷釋放文旅消費潛力。
“尋境敦煌”綜合運用了VR虛擬現實、三維建模、游戲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動態光照等新技術,高精度立體還原了莫高窟第285窟。游客戴上VR眼鏡,不僅可以零距離觀賞壁畫、360度自由探索洞窟細節,還能“飛升”到窟頂,身臨其境參與壁畫故事情節,沉浸式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
記者: 陳斌 郎兵兵
編輯:畢曉洋 李賀 虞東升 許睿 張浩波
新華社攝影部制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編輯:黃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