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深圳11月16日電?通訊:42.195公里,見深港情長
深圳灣大橋橫臥伶仃洋,北達深圳,南連香港。
平日里,橋上車輛往來過關、川流不息。不過在15日凌晨2點至上午11點間,車輛暫停通行。華夏大地上“最能跑”的71個人,雙腳跑過閘口,換了種方式跨越這片海。
當日,全運會歷史上首次跨境馬拉松在此上演。這絕不僅僅是一場長跑。
深圳灣大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長跑,長情
42.195公里,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都是難以用腳步丈量的距離。
2小時12分07秒,全國男子馬拉松紀錄保持者何杰率先撞開終點線,如愿加冕。
11月15日,寧夏隊選手何杰在比賽中沖線。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為了跑好這條長長的賽道,這一年,何杰在肯尼亞高原跑了足有2000多公里。汗與淚匯成一句話:“我一周要跑3個馬拉松,就為了這場比賽!”
年近七旬的劉寶山從50公里外趕來,一路小跑到觀賽區,只為見證這一刻。眼前這個黢黑的小伙,是他的偶像。
七年前,劉寶山成為“跑馬”愛好者,在他看來,深港多年來的交流與發展,正如一場長跑。
40多年前,就在距賽道起點不過5公里的深圳南頭半島東側,蛇口炸響了改革開放的“開山第一炮”。
1980年8月,深圳特區設立。那一年,24歲的劉寶山從部隊轉業,背上行軍包,只身來到深圳?!澳菚r深圳就像個小縣城,甚至火車站都是平房,塵土飛揚,一切都在建設中?!?/p>

這是20世紀80年代正在建設中的深圳蛇口工業區。新華社記者 楊紹明 攝
劉寶山見證了一座城從灘涂中崛起,奔跑過45年,成長為人口近兩千萬的國際化大都市,樓宇林立,大道如織。
在他的記憶中,20世紀90年代初,深港兩地開始密切交流。也正是在那時,共建跨越深港的深圳灣大橋方案,擺上了兩地政府的案頭。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懷抱。十年后,大橋聯通,長虹臥波。
劉寶山第一次因工作赴港,走的正是這座橋。他當時從事物流行業?!霸缒晡覀冎蛔鰪V東省內業務,偶爾從工廠運貨到鹽田港出口?,F在,深港之間的物流業務越來越多,工作也包括報關、倉儲、跨境全鏈條?!眲毶秸f。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大多和他感同身受。
香港女子馬拉松選手司徒兆殷小時候不太喜歡來深圳?!澳菚r候,從香港過來只有羅湖一個口岸,閘口少,排隊太久。總要等半天?!?/p>
這次,司徒兆殷跑進深圳,體驗了“絲滑入關”?!艾F在刷臉就能進來。很多香港人周末都喜歡來深圳逛街,有外國朋友來香港,我們還推薦他們去深圳逛逛。”
11月15日,參賽選手在比賽中經過深圳灣口岸。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入關方式之變,成為兩地協同辦賽的最大底氣。
香港特區政府全運會統籌辦公室主任楊德強還記得,1992年他們就嘗試過舉辦跨境馬拉松。當時,證件查驗、過關登記全靠人力,費時又費力。“現在我們運用多種科技手段,讓運動員戴個手環就能實現‘無感通關’”,真正零延時、零接觸、零等待。
從人力到科技,跨越33年的兩場賽事,見證了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加速度。深圳邊檢總站統計,2024年全年經深圳多個口岸入境的香港居民超7700萬人次,內地居民出境前往香港超3800萬人次。
“跑馬”路上,劉寶山常能看到深圳灣大橋。他覺得,這座橋既是今天的馬拉松賽道,更像是緊緊聯結兩地的紐帶——“賽道相連,心意相通”。
路寬,心寬
“賽道更寬了!”參加過測試賽的選手驚喜地發現。
今年2月,深港兩地辦了場馬拉松測試賽。賽后,組委會復盤——如何在給選手更好參賽體驗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對城市運行的影響?

第十五屆全運會跨境馬拉松比賽路線圖。賽事組委會提供
方案改了又改。最終,線路確定為南北走向,在不影響東西向城市交通的前提下,85%以上路段至少是雙向六車道。賽道折返點由3處減至2處,平交路口由48個壓縮至37個,僅經過3個住宅小區,基本不影響居民正常通行。
深圳段的賽道都在南山區,區長李小寧說:“我們把人文關懷放在辦賽的重要位置?!?/p>
這種人情味,正是“開心純跑”深圳灣隊成員葉俊愛上深圳的原因之一?!?300多個公園,里面有直飲水,有AED除顫儀,衛生間有免費紙巾……放眼全世界都不多見吧?”
“再熱的天,公園跑道上、林蔭小道里,總有人跑步。”同跑團的徐耀初也很享受這樣的生活。
15日清早,比賽鳴槍后,他們和跑團伙伴們在一旁的深圳人才公園跑了10公里,掛著滿頭汗珠,來終點處等待。

這是在深圳人才公園拍攝的“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石碑。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隊長趙坤跑齡3個月,減重30斤,逢人便“安利”跑步這項運動,說到興起時還會手舞足蹈。別人半是疑問半是羨慕:“你的生活怎么可以像詩一樣,這么有滋味?”
就在橋那頭,也有同樣熱愛跑步的人。跑齡45年的香港知名跑者吳輝揚開了家“吳師傅長跑大本營”,也拉起一支隊伍?!艾F在白天我自己練,晚上就帶學生,基本風雨無阻。除非‘掛10號風球’(香港最高級別颶風信號),要不我肯定會跑一兩個小時?!彼Φ馈?/p>
跑步門檻低、參與面廣,橋兩邊愛跑的人都覺得,“一跑天地寬”。
這種開闊的心境,恰如這片海灣的氣質。
趙坤、葉俊分別來自湖北襄陽和黃岡,徐耀初則是安徽人,吹著南海的徐徐暖風,在企業工作的他們都不覺得自己是外地人。
葉俊形容“充滿機遇”,徐耀初的感受是“公平”——“只要你有能力、肯拼搏,在這里就一定有機會?!?/p>
因為包容,所以生機勃勃。在深圳這座常住人口平均年齡只有32.5歲的城市生活了30多年,徐耀初還是用“年輕”定義自己。55歲的他笑著說:“總感覺自己還是青年?!?/p>
而今,廣東、香港、澳門共繪藍圖,為有識之士們搭建起更寬廣的舞臺。
葉俊說:“發展可能有先后,很難齊頭并進。就如同今天的馬拉松比賽,有人跑得快,有的稍稍慢一點?!?/p>
“但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在朝同一個目標沖刺?!?/p>
攀高,致遠
終點線旁,“春筍”矗立。
392.5米的深圳地標,如一桿標尺,丈量著這座城市向上生長的高度。
第十五屆全運會馬拉松賽事起終點深圳灣體育中心,毗鄰深圳市地標建筑“春筍”(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當馬拉松選手們從香港折返,腳步掠過碧波蕩漾的深圳灣,轉入沙河西路,也就踏入了中國創新濃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在這條被譽為“最具科技感”的賽道上,深圳云天勵飛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鄭文先,喜歡通過跑步來感受城市脈動。
作為“深馬”的十余年老友,鄭文先認為,熱愛的馬拉松與深耕的AI芯片事業,在這片熱土上形成了奇妙的共振。
“只要方向對,每一次算力的優化、每一次算法的精進,都像在賽道上穩穩邁出的一步。”他說。
路雖遠,行則將至;山雖高,登則必達。正是在“節奏”與“耐力”的堅持中,云天勵飛走出了自己的上坡路,躋身行業領先梯隊。
向上攀登,從不是獨角戲。賽道穿深圳科技園而過,這里104家上市公司星羅棋布,其中24家在港上市;2000余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中,也不乏港資。不遠處,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多所香港高校的產學研基地,正在壘高深港智慧的基石。
第十五屆全運會開幕式表演中的人型機器人就誕生于深圳科技園。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將視野升至云端,粵港澳大灣區正以不到全國1%的土地面積、不到6%的人口總量,創造著全國九分之一的經濟總量。
“這場跨境馬拉松只是一個開始?!编嵨南认嘈?,“未來,會有更多以‘賽道’為紐帶的聯動,讓創業者、工程師像跑友一樣,彼此鼓舞,共同奔向更具想象力的大灣區?!?/p>
其實這種想象力,也可以具象為一個媽媽對女兒的托舉。
只要有時間,羅祖鳳就會帶女兒“糖果”跨越深圳灣,與香港的小伙伴們共攀鳳凰徑。站在山巔,深圳的天際線與香港的自然生態盡收眼底。
從農村考到深圳讀書,然后工作、定居,羅祖鳳希望女兒能有更高的眼界?!拔倚r候覺得香港很神秘,從未去過?,F在女兒每周都能去那里爬山,大不相同了。”

資料圖:香港大嶼山鳳凰徑。新華社記者 李鵬 攝
定向越野、徒步,已成了這個10歲小姑娘的愛好。羅祖鳳也拉著“糖果”去看了馬拉松,“如果孩子喜歡上了馬拉松,那為什么不跑呢?”
羅祖鳳總感慨于時代的變化,這不只是母女二人童年的差異,更是一個時代眼界的抬升。
一場跨境馬拉松,不僅丈量出發展的“長度”,融合的“寬度”,更標記出大灣區向上攀登的“高度”。
鏡頭記錄下這樣一個瞬間。當何杰跑過羅祖鳳母女身旁時,“糖果”發出驚呼:“這配速真快!”
一旁有觀眾轉頭笑笑:“未來看你的!”
(編輯:梁智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