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国产一区_亚洲成人www_国产高清视频一区_精品区一区二区

佛山網評 | 以人性化設計推動育兒友好型社會建設

2025-03-10 18:06 來源:佛山新聞網

content_65f0019220779

2025 年全國兩會召開,全國政協委員張曉蘭提出的《關于建設育兒友好型社區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提案》備受矚目。其中,將公共場所設置第三衛生間的條文升級為強制性規定,以及在高鐵線路上試行 “親子車廂” 兩項建議,引發熱烈討論,其背后是如何借人性化設計,推動育兒友好型社會建設的重要議題。

近年來,“媽媽帶男童進女廁”“高鐵兒童哭鬧”等爭議頻發,凸顯公共設施 “適兒化” 的不足。數據顯示,全國僅6%的城市公廁設有第三衛生間,難以滿足帶異性子女出行家長的需求。高鐵車廂內也缺乏針對嬰幼兒家庭的專門設計,導致家長在育兒過程中面臨“無處可去”的尷尬。這種缺失不僅加劇育兒焦慮,還引發社會對立情緒。像2023年哈爾濱地鐵站“男童進女廁”事件中,矛盾激化至警方介入,暴露了公共資源分配失衡的痛點。

關于第三衛生間與親子車廂的提議,看似是技術性的設施改進,實則是向全社會傳遞一種價值觀:育兒不僅是家庭責任,更是共同的社會義務。唯有通過系統性支持,才能讓父母擺脫“孤軍奮戰”的疲憊,讓兒童在包容的環境中成長,實現“幼有所育、幼有善育”的理想圖景。

具體而言,第三衛生間不僅能解決異性親子如廁難題,更是對育兒家庭權益的制度保障。將其設置從“推薦性”升級為“強制性”,意味著城市規劃必須將育兒友好理念納入剛性標準,從根本上保障育兒家庭的基本需求,讓城市建設更注重細節,關懷不同群體。

“親子車廂”的提議同樣實用且具有象征意義。高鐵作為現代化的標志性場景,其服務細節反映社會文明程度。設立獨立親子車廂,用隔音設施、兒童娛樂區減少對其他乘客干擾,為育兒家庭提供臨時照護空間,避免家長在公共場合的無力感。這一試點若能推廣,或將重塑公共出行中的育兒文化,推動社會從“忍受”兒童轉向“接納”兒童。

然而,設施升級僅是第一步。第三衛生間淪為擺設、母嬰室被占用為儲物間的案例并不少見,根源在于缺乏配套維護機制與公眾意識支撐。而“親子車廂”若缺乏科學管理,可能異化為“高價專座”,背離普惠初衷。所以,提案落地仍需雙重保障:一是通過立法和財政支持,如將第三衛生間覆蓋率納入政府考核,提供高鐵運營方專項補貼,確保設施建設和維護資金;二是借助公共教育,宣傳“兒童友好”理念,減少對育兒家庭的隱性歧視,營造支持育兒的社會氛圍。

此外,育兒友好型社會的建設不能僅靠硬件投入,還需“軟性”服務配套。例如,提案中提到的社區嵌入式育兒服務、普惠托育資源整合等,旨在通過多元主體協作,為家庭提供從“生”到“養”的全周期支持。這與近年來多地探索的“托幼一體化”“媽媽崗”等政策形成呼應,共同構成減輕家庭負擔、提升生育意愿的社會支持網絡。

張曉蘭的提案為育兒友好型社會建設提供了具象化的突破口。從強制條文到試點車廂,這些措施既是解決問題的工具,也是社會文明的試金石。期待未來更多政策以“人的尺度”規劃公共空間,讓每個家庭在細節中感受制度溫暖,讓“友好”融入日常生活,成為全社會的價值追求。


文/孔德淇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為佛山新聞網的文章均系佛山新聞網原創作品,版權歸佛山新聞網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尾圖


(編輯:歐肖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