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佛山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公布《佛山市環西江—北江區鎮村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總體規劃》,明確以“四山兩江”為生態基底、以環兩江先行區為核心載體的發展藍圖。這份干貨滿滿的規劃,不僅是佛山“再造一個新佛山”的戰略部署,更是對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的生動詮釋與實踐落地。佛山正以山水為媒、實干為筆,在南粵大地上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區域實踐答卷。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錨定“十五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目標,提出“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等重要要求,為地方發展指明了方向。佛山立足“四山兩江”的自然稟賦與產業基礎,將全會精神轉化為具體行動,其核心邏輯在于:不是簡單開發山水資源,而是通過生態、產業、文化、民生的系統性融合,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這正是對全會“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人民至上”原則的深刻踐行。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佛山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的鮮明底色。全會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而“四山兩江”正是佛山生態保護的核心陣地。環兩江先行區建設中,“全域治水興水工程”“城鄉添彩增綠工程”雙輪驅動,130公里環兩江活力圈串聯起千里碧道,讓西江、北江清水長流;西樵山、順峰山等生態地標通過綠美建設提質升級,南丹山的原始森林與皂幕山的生態廊道構成珠三角綠色屏障。這種“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實踐,不僅讓佛山空氣質量優良率持續領跑珠三角,更生動詮釋了全會“美麗中國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相輔相成”的深刻內涵。
城鄉協同、全域共進,是佛山落實全會精神的關鍵路徑。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這與佛山“百千萬工程”的推進方向高度契合。環兩江先行區以“1+2+3+4”空間格局打破行政壁壘,核心區6個鎮街與協同區6個鎮街優勢互補,形成“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發展廊道。這種“鎮域特色鮮明、全域協同發力”的發展模式,讓農村與城市共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成果,公共服務均衡供給覆蓋兩江兩岸,正是對全會“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要求的具體回應。
改革創新、動能轉換,是佛山踐行全會精神的核心動力。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佛山將改革創新貫穿環兩江先行區建設全過程。在土地制度改革中,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釋放23%的新增用地空間,為產業升級提供保障;在產業創新中,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同時,以“三舊”改造盤活存量資源,以投融資體制改革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一系列突破性舉措讓先行區成為改革“試驗田”。這種“以改革破難題、以創新增動能”的實踐,既鞏固了佛山實體經濟根基,又契合了全會“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部署。
山水不語,見證變遷;實干篤行,方顯擔當。佛山以“四山兩江”為支點,將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轉化為環兩江先行區建設的具體舉措。站在“十五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佛山環兩江先行區的建設已吹響號角。未來,隨著建設的不斷深入,佛山必將以更優的生態。更強的產業實力、更足的民生福祉,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佛山力量”。
文/鐘慧媛
(編輯: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