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6日,2025年“公益體彩?樂行時分聽歌會”在龍江鎮甘竹灘收官。從甘竹灘紅色基地的歷史回響到佛山全域文旅的協同起舞,佛山各鎮域正用獨特的發展智慧,譜寫著人文滋養經濟、經濟反哺文化的雙向奔赴之歌。
鎮域是區域發展的“毛細血管”,而人文資源則是滋養這“血管”的“血液”。龍江鎮甘竹灘,本就自帶傳奇底色:這里曾是“船過要沉,艇過要翻”的“惡龍灘”,卻因順德人“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的精氣神,變身為全國發電水頭最低的潮水發電站,紅色基因由是融入灘涂與江水。此次聽歌會巧妙地將舞臺架在這片紅色熱土上,汪晨蕊用《喜歡你》的溫柔旋律喚醒集體記憶,陳柏川以原創歌曲訴說青春心事,郭震的《聽風》與江風交織成韻……當歌聲漫過甘竹溪畔的落日余暉,紅色往事不僅是展板上的文字,更成為觀眾耳畔可聞、心中可感的鮮活體驗。這種“紅色底蘊+音樂潮玩”的創新融合,讓靜態的文化資源“活”了起來:原本用于紅色教育的基地,變成了年輕人爭相打卡的“浪漫地標”;沉淀經年的歷史精神,借由流行旋律走進了Z世代的心里。佛山各鎮域本就藏著不少“文化寶藏”,而龍江的實踐恰恰證明,只要找對與現代生活對話的方式,老故事就能講出新滋味,老資源就能變成鎮域經濟的“硬通貨”。
文旅融合不是簡單的“1+1”,而是鎮域經濟轉型升級的“乘法密碼”。佛山鎮域的探索,早已跳出“辦一場活動、火一陣熱鬧”的局限,織就了一張全域聯動的文旅網絡。“樂行時分聽歌會”這個本土音樂IP,就像一條靈動的絲線,一頭牽著南海網紅水岸的波光粼粼,一頭連著高明皂幕山的蒼翠欲滴;既在北滘的中秋月色里唱響團圓,也在南海千燈湖的燈火中傳遞溫情,更把三水文塔的古韻、九江海壽島的閑逸串成了“四山兩江”的生態文旅項鏈。當游客循著歌聲走進各鎮域,帶火的不只是一場演出。江邊的小吃攤前排起了長隊,周邊的民宿提前訂滿,當地手作文創也成了“搶手貨”。龍江鎮更懂借勢發力:聽歌會攢足人氣時,同步公布籌備中的“醬香左灘·摸魚狂歡”文化節(12月6日開幕),屆時將紅色文化、醬魚非遺、生態游玩打包成“文旅大禮包”,讓“一時紅”變成“長久火”。這種“一鎮有特色、全域能聯動”的模式,讓佛山鎮域經濟的蛋糕越做越大,也讓發展的紅利流進了尋常街頭巷陌。
鎮域人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靠的不是“一陣風”的熱鬧,而是“長流水”的沉淀。佛山鎮域的實踐,是“文化傳承”與“產業升級”的平衡。龍江鎮把甘竹灘的紅色基因當作“根”,一邊持續搭建優質文化舞臺,讓歌手、非遺傳承人、普通市民都能站上C位;一邊完善配套設施:桑園圍步道修得更平整了,指示牌做得更雅致了,連散放的牛羊也成了文旅點綴……這些“軟文化”與“硬設施”的同步提升,讓游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更難得的是,佛山鎮域始終記得“發展為了誰”:“公益體彩”的加入,讓文化活動不設“門檻”,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都能免費享受這場視聽盛宴;文化節特意設計“摸魚狂歡”環節,讓市民既能體驗傳統醬魚制作,又能感受親子互動的快樂。
從甘竹灘的落日歌聲里,我們看到了佛山鎮域發展的可能:人文不是經濟的“附屬品”,而是照亮發展之路的“明燈”;鎮域不是孤立的“小點”,而是全域協同的“活力單元”。當更多紅色故事被創新講述,當更多非遺技藝走進現代生活,佛山鎮域必將在人文與經濟的深度交融中,走出一條既有“煙火氣”又有“文化味”的發展新路,讓每一個角落都煥發勃勃生機,讓每一位游客和居民都能收獲更多幸福。
文/天歌
(編輯: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