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在廣東”的醇厚韻味指尖可尋,“粵購全球”的澎湃活力一碼匯聚。近日,廣東省商務廳發布“廣東美食地圖”“廣東購物地圖”,以數字化手段整合近300道地標美食、53大特色商圈、2000余家免稅店等資源,實現“一圖導航、一鍵直達”,為“粵享暖冬樂游廣東”消費季注入強勁動力。這兩張小小地圖的走紅,不僅是數字技術賦能消費的生動實踐,更折射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消費升級中的深刻落地。
讓傳統消費資源“活”出新生機。“食在廣東”不是簡單的飲食標簽,而是嶺南大地浸潤千年的鮮活載體。廣府菜的求鮮尚和、潮汕菜的精于調味、客家菜的重功務實,共同構成中華飲食文化的璀璨一頁。然而長期以來,網紅店魚龍混雜、老字號隱于街巷,既讓外地游客尋味無門,也讓本地群眾難識身邊風味。電子美食地圖的推出,精準打通了這一供需對接的“中梗阻”,將靜態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動態的消費體驗,讓嶺南飲食文化的魅力充分釋放。
近300道地標美食不僅清晰標注門店位置,更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詳解風味特點與歷史淵源:從廣式早茶里晶瑩剔透的蝦餃皇,到潮汕牛肉火鍋中鮮嫩彈牙的吊龍,從客家釀豆腐的家常溫情,到順德雙皮奶的絲滑香甜,每一道菜都成為可感知、可追尋的文化符號。掃碼、點選、導航,簡單三步便完成從“心生向往”到“親口品嘗”的閉環,既讓游客擺脫攻略依賴,更讓老味道借新科技東風,迎來發展新春天。這種“數字+文化”的融合路徑,為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開辟了新賽道,也讓消費承載的文化內涵更加深厚。
讓消費升級之路“暖”得更貼心。倘若說美食地圖是煙火氣導航,購物地圖則是消費升級指南。從廣州天河路商圈的國際品牌首發,到深圳前海的免稅購物體驗,再到佛山嶺南天地的文創集市,53個特色商圈、200多家老字號、2000余家免稅退稅商店被系統整合,構建起覆蓋高端消費、日常購物、文化體驗的多層次消費生態,生動展現了廣東作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綜合實力。
更重要的是,地圖實現了消費需求與供給資源的“精準滴灌”:對來粵游客而言,想買免稅品能快速定位,想逛特色商圈可明晰業態,想淘老字號特產有官方指引,徹底化解了信息不對稱的焦慮;對本地消費者來說,地圖成為“消費新發現”的窗口,不少群眾借此打卡家門口的“寶藏商圈”,激活了沉睡的潛在消費需求。尤為可貴的是,兩張地圖聯動構建起“食購融合”的消費閉環,大幅提升了消費黏性與綜合效益,讓消費升級既有力度更有溫度。
讓數字賦能釋放“聚”合力。地圖走紅的背后,是廣東以數字化打通供需堵點的清晰邏輯。全域聯動的數字化布局,將分散的消費資源串聯成線、整合為面,釋放出“1+1>2”的聚合效應。
這既源于經濟大省的責任擔當、數字經濟的先發優勢,也是政府“放管服”改革向消費領域的延伸。免費數字化平臺為中小微企業、老字號敞開了平等展示的大門,打破傳統營銷壁壘的同時,讓小店鋪也能順暢對接大市場。與此同時,官方信譽主動為市場站臺背書,規范了經營服務行為,營造了安心消費環境,實現了治理效能、市場活力、消費者體驗的同步提升。上述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群眾受益的模式,正是數字技術服務民生的典范。
廣東的探索為全國消費升級提供了寶貴啟示。當前,部分地區激活消費存在重補貼、輕服務的傾向,短期刺激效應難以持久。廣東的實踐則證明,消費升級的核心不在于直接給優惠,而在于精準優服務。從“輸血式”補貼到“造血式”服務的轉變,既抓住了消費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也指明了各地推動消費升級的核心方向。
小小地圖,承載的是消費活力,彰顯的是民生溫度,折射的是發展智慧。當數字技術始終圍繞民生需求發力,政策創新始終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數字消費必將持續煥發生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文/孔德淇
(編輯: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