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南海里水華穗耘谷,近800畝的早稻輕曳金黃,進入收割期。往西南50公里處,丹灶良登孔邊的水田內,稻穗沉沉,呈現出一幅豐收畫卷。
這兩大地塊都是近兩年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整理集約的連片農業產業空間。從南到北,從東到西,1072平方公里的南海大地上,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推動“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再造的故事比比皆是。
2022年1月,南海區成為全省首個以縣域為實施單元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省級試點。如今改革試點進入出成果、出經驗的關鍵一年。南海的實踐探索,為佛山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打下了堅實基礎,為高質量發展騰挪出了寶貴空間。

6月28日,農機轟鳴,里水華穗耘谷數百畝早稻喜獲豐收。/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劉偉鵬、何志鋒攝
以政策創新促整治突圍
“百千萬工程”瞄準解決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落實到土地層面,最突出的體現就是土地空間的碎片化。
經過數十年的高速發展,南海土地開發強度較高,村級工業園平均規模僅34畝,5畝以下耕地圖斑個數占比超50%、最小僅0.3畝,空間呈現“插花式”布局。
面對一張已經有著豐富涂鴉的畫布,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必須化作神筆,使出“化零為整、乾坤挪移”的功夫。
“我們想了很多辦法,構建了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其中‘三券’政策在全省率先推出,創新性很強。”佛山市自然資源局南海分局總工程師王煒介紹。
“三券”政策,即地券、房券、綠券,一定條件下,自愿騰退復墾,可獲得地券指標;原有的廠房、倉庫等非住宅物業,可以折算后形成房券;不適宜復墾為連片農用地的現狀建設用地復綠后可以形成綠券,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成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進行獎勵。
丹灶鎮“良銀心”千畝水田的推進,與“三券”政策運用密不可分。南海區整治辦下派干部馮子健介紹,這里探索采用水田與“房券”掛鉤,每畝水田獎勵20平方米產業保障房,以此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同時,項目率先探索并實踐農業與氫能產業的跨界融合,設置了一塊占地約6畝的氫水稻種植試驗田,利用富氫水灌溉水稻。目前,該試驗田已步入收獲季節。
“吃透政策、向上借力,讓我們這個農業大村能夠有效壯大集體經濟。”丹灶良登村黨總支部書記羅標英說。
“三券”政策推行以來,累計形成地券484畝、綠券280畝、房券7600平方米,盤活低效建設用地超萬畝。
除土地的騰挪外,資金也是一個普遍難題,尤其是低效建設用地騰退、新增耕地、集約農用地和連片產業用地整備,尋找啟動資金并不容易。
為此,南海區全力推動資金管理、融資模式創新,尤其是與農發行合作,簽訂300億元全面合作框架協議,探索出有效的辦貸流程,為全省提供經驗。今年,南海區還將創新探索制定“金券”政策,最大限度匯聚各領域資金資源用于土地整理。
形成多領域“超萬畝”整治成效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有效推進,南海的土地碎片化得到緩解,存量空間得以優化。全區總結提煉出連片產業用地整備、產業園升級改造、低效建設用地騰退、產業保障房建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生態保護修復、產城融合綜合提升七種“南海全域+”模式,形成了多個領域“超萬畝”的整治成效。
佛山市自然資源局南海分局土地綜合整治股股長陳天華介紹,試點以來,南海區已經完成村級工業園拆除改造累計7.92萬畝,綜合整治累計15.2萬畝,連片產業用地整備1.84萬畝,新增耕地6300畝,農用地集約2.86萬畝,產業保障房建設約228萬平方米,低效建設用地騰退復墾復綠約1.1萬畝。整治出的土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大舞臺。
以產業為例,截至7月2日,南海供應產業用地2536畝,同比增長24.7%,橫向與全市五區對比,排名第一。縱向對比來看,南海區2022年上半年、2023年上半年、2024年上半年產業用地供應分別為1952畝、2033畝、2536畝,實現連續的高位增長。
供應的產業用地,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整備出的空間有著很高的重合度。目前,南海已將工業用地紅線從144平方公里增加至190平方公里,上半年供應的產業用地71%落在工業紅線集聚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中超七成連片土地用于工業發展,為實施“百千萬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里水,“土地整治+高效現代農業”模式逐步推開,農業龍頭企業帶頭促進農民增收,“三花三魚一豆一稻一果”成為高質量農業新名片;
在丹灶,萬畝農業園將在“良銀心”千畝水田的基礎上延展規劃,萬畝生態園以金沙島國家濕地公園為主,目前面積已達2萬畝;
在九江,養殖魚塘改造項目推進,帶動漁業規模化生產;
在西樵,平沙島新增耕地,新田“塘改”實現集體經濟提升……
今年,廣東省賦予南海區開展耕地集中連片整治試點的任務。南海區以此為契機,攻堅新增耕地3000畝的年度任務,逐步構筑良田連片的耕地集中區。
一線案例
里水華穗耘谷:
稻花香里說豐年
“這片大約770畝的耕地,全部種植了稻谷,這段時間將完成收割。”站在田埂上,華穗耘谷現代農業產業園負責人方梓鈞向記者介紹今年早稻的收成情況。
在下了52天雨的情況下,預計這片稻田的濕谷產量每畝大約550公斤,達到高產水平。“我們會在晚造時結合水稻加禾蟲綜合套養模式,繼續提高耕地的價值。”方梓鈞說。
華穗耘谷是佛山首個社會資本投資參與耕地恢復與建設的項目,即在政府完成土地整治后,由企業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
里水的湯村、小布村是傳統的農業耕作區,主要種植花卉、苗木,原本由30多個租戶承包,經營分散、規模小。而發展現代農業,要求走集約化的路子。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推動下,華穗耘谷對項目進行整體承包,產業園承租面積約1600畝,新增耕地(水澆地)面積788.78畝。
方梓鈞表示,產業園將繼續完善特色糧食作物種植區、特色花卉設施農業區、特色功能配套區,形成“種植業+農業科研+教育科普+農業旅游”多鏈條的高質量現代農業產業園。
華穗耘谷項目也提升了集體經濟收入。這里的土地租金從每年1050元/畝提高到3700元/畝,預計20年的土地租金收益將達1.5億元,并向周邊村莊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讓居民在家門口就業。
總策劃:吳禮暉、趙宗祥
執行策劃:于祥華、路帥
采寫: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毛蕾、黃軼彤
(編輯:歐肖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