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星光熠熠的世界冠軍聚首、一張全景式“廣東健身地圖”,在11月20日廣東省體育局主辦的“跟著全運游廣東”冠軍故事匯暨“廣東健身地圖”上線儀式,廣東體育大省的形象更具象。從數字化賦能到故事化表達,從城市“體育性格”到全域健身服務,廣東體育開啟新敘事,助力體育與城市深度融合,產業與科技雙向奔赴。

“廣東健身地圖”上線儀式。 南方+ 姚志豪 拍攝
冠軍、教練員為廣東城市“體育性格”代言
作為廣東體育的“金字招牌”,奧運冠軍、十五運會花樣游泳女子雙人項目冠軍王柳懿、王芊懿,奧運冠軍、十五運會跳水男子團體冠軍陳艾森,十五運會體操女子項目“五金王”柯沁沁四位冠軍運動員,以及杰出教練員、十五運會廣東女籃成年組主教練鄭薇在活動中同臺亮相,分享自己的體育故事、推介廣東各城市“體育性格”。
從小在深圳長大的雙胞胎“姐妹花”王柳懿、王芊懿表示,兩人在水里的默契、投身花樣游泳運動,都源于深圳這座城的節奏:“在我們看來,深圳的‘性格’是不急于定義自己,卻始終在奔跑中尋找節奏。正如我們的雙人花游:既有協作的默契,也有個體的張力;既有規范的節奏,也有自由的創意。”
王柳懿、王芊懿進一步分享道,深圳的體育設施既完善又開放,從社區到市級、國際級,4.6萬余個體育場地構建起了一個覆蓋全域的健身網絡。在這個“科技+體育”的融合之地,體育能夠更貼近人、更服務人。

王柳懿、王芊懿。 南方+ 姚志豪 拍攝
陳艾森以“廣州仔”的視角,細數越秀山游泳場、二沙體育中心、暨南大學的汗水與榮光。他說,廣州的體育性格是“老城市新活力”——有“一起來、更精彩”的包容,有國際賽場的競技激情、“老場館煥發新光彩”的智慧,還有“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冠軍基因。
陳艾森向廣大市民游客推薦越秀山體育場、珠江夜游、廣州塔、天河體育中心周邊商圈、珠江綠道等地點,邀請大家一起感受廣州的城市性格、體育氛圍。他說道:“在我看來,廣州的體育性格,是傳承的力量,是創新的勇氣,是包容的胸懷,是務實的作風,是敢為人先的氣魄,是永不停歇的腳步。”

陳艾森。 南方+ 姚志豪 拍攝
鄭薇以女籃奪金為引,展開一幅“籃球與城市雙向奔赴”的圖景。她回憶道:“我決不會忘記,5天前全運會女籃決賽的那天晚上,座無虛席、全場爆滿,沸騰的歡呼聲幾乎要掀翻屋頂。”
在鄭薇心目中,籃球在廣東不僅是一項競技運動,更是一種深入人心的生活方式,從兒童到老年、跨越年齡界限的熱愛,是廣東籃球最深厚的根基。在廣東,“村村有球場,鎮鎮有球館”是實實在在的風景線,籃球激情也塑造著積極向上、開放包容的城市性格。

鄭薇。 南方+ 姚志豪 拍攝
年僅15歲的柯沁沁則展現出東莞體育的年輕活力。在取得5金2銀的優異成績后,她感謝東莞對自己的栽培:“6歲那年,我被東莞體校的教練選中,從懵懂走進訓練館,到進入省隊、國家隊。這些年我每天對著平衡木、高低杠反復練,汗濕的體操服換了一套又一套,護掌也磨破了好幾個,最終走上了全運會的冠軍領獎臺。”
柯沁沁介紹道,東莞不僅有雄厚的籃球實力,還托舉出了舉重、斯諾克、小輪車等項目的多位世界冠軍。除了體育,東莞是“中國潮玩之都”,以及東莞燒鵝、石龍豆皮雞、糖不甩等各種美食,歡迎大家跟著全運游東莞。

柯沁沁。 南方+ 姚志豪 拍攝
數字賦能:“廣東健身地圖”提供一站式體育服務
如果說冠軍講述自己的家鄉秀的是城市的“軟實力”,那么“廣東健身地圖”的上線,則是廣東以數字化手段提升體育公共服務能力的“硬舉措”。基于全省體育資源普查與數據采集成果的“廣東健身地圖”1.0版正式上線,它系統整合了全省21個地市的近200家十五運場館、公共體育場館、體育博物館等資源,用戶可通過便捷搜索的方式,在了解場館相關服務信息的同時,一鍵導航無縫銜接各地體育場館。
“這不僅是一張電子地圖,更是一個持續生長的體育服務生態。”廣東省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首頁輪播的“廣東21城體育性格”海報與“千里江山圖”體育長卷,將在地理信息之外,賦予地圖更強的文化屬性和在地認同。
未來,該地圖將逐步接入社區健身中心、體育公園、綠道步道等資源,并與“全運惠全民”“周末免費健身匯”等惠民計劃打通,動態更新免費開放時段、賽事活動報名、消費禮包發放等信息,真正實現“一場賽”激活“一座城”,“一張圖”服務“千萬人”。
“廣東健身地圖”中特別設置的“21城體育性格”板塊,并非虛設標簽,而是源于各地市自然資源、文化傳統與體育發展路徑的深度提煉。
廣州以“老城市新活力”為主線,通過世界田聯接力賽、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等IP賽事,展現國際視野與市民體育的融合;深圳以“科技+賽事”為驅動,打造智慧場館、跨境馬拉松等創新場景;東莞憑借籃球城市底色,延伸出舉重、斯諾克、小輪車等多點開花的名城格局;佛山依托女籃決賽“掀翻屋頂”的主場氛圍,展現競技體育與城市情緒的深度綁定。
此外,中山沙溪“村BA”奪冠、河源共贏籃球聯賽千隊參賽、清遠入選國家戶外運動精品線路等案例,也都成為“一城一品”戰略下的鮮活注腳。
“賽事流量”背后的廣東實力與產業升維
在鮮明的“體育性格”、廣泛的全民健身參與背后,是廣東堅實的宏觀經濟與產業基礎作為支撐。2025年前三季度,廣東省經濟總量突破10.5萬億元,持續穩居全國首位,其中體育投資以20.2%的增速顯著增長,顯示出社會資源對體育領域的關注和投入;代表發展新動能的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了5.4%和6.4%,這些產業優勢為“科技+體育”的融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自行車公路賽的選手們通過橫琴大橋進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 南方+ 姚志豪 拍攝
今年以來,廣東體育產業持續向好,體育產業正在吸引更多經營主體、拉動居民服務消費,不斷優化供給,并以更完備的設施為全民健身和賽事保駕護航。
相關信息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廣東體育業銷售收入實現同比增長14.5%,較全省服務業平均增速高10.3個百分點,廣東全省體育業開票戶數也比增12.1%。廣東全省體育用品制造銷售收入則比增7.7%,較全省制造業平均增速高1.9個百分點,其中球類制造增長14.9%,運動防護用具制造增長17.6%。
同時,廣東全省體育場館管理行業在前三季度迎來爆發式增長,銷售收入比增80.8%。廣東全省體育競賽組織、健身休閑活動收入也分別實現同比增長10.5%和5.4%。為支撐賽事順利舉辦,同時進一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運動健身需求,廣東全省體育場地設施的工程施工和安裝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47.9%和29.1%。
廣東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更通過“體育+”融合帶來經濟拉動效應,反推區域經濟繁榮。鄭薇在演講中表示:“‘一場比賽’帶活‘一片區域’。當一場火爆的籃球賽事舉辦時,它帶來的是餐飲、住宿、旅游消費實實在在的增長,體育促進消費、推動發展,這是廣東籃球在賽場之外贏得的又一面‘金牌’。”
據悉,東莞籃球中心單場比賽可吸引上萬名觀眾,產生近千萬元消費,其中周邊消費占比達65%;一場國家級籃球邀請賽預計吸引超10萬人次觀賽,直接拉動消費超2億元。廣東目前擁有籃球場地11.28萬個,室內籃球館超3600個,社區體育公園、綠道網絡持續擴展。這些設施不僅是全民健身的載體,更成為區域消費的樞紐節點。
這正是廣東圍繞“賽旅融合、消費升級”的系統部署——通過“跟著全運游廣東”推出23條主題線路、發放百萬張免費及優惠門票,打造“票根經濟”閉環;通過“全運冠軍公園”“第二現場”觀賽區等場景,打破賽事時空限制。在廣東,“體育+文旅”效能顯著,例如今年7月佛山“西甲”期間,直接拉動消費超2000萬元,有效帶動了當地文旅產業的發展。隨著十五運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資源共建共享,廣東體育的成果正如“健身地圖”所展示的一樣不斷惠及全民,在版圖上遍地開花。
南方+記者周妤潔、周人果、黃舒旻、劉倩希、薛屏、王穎、趙越、馬新杰、實習生 陳胤圻
攝影:南方+記者 姚志豪
(編輯:梁智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