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開年,廣東就吹響了實施“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的集結號,要拿出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和崗位,錨定廣東人工智能、機器人等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的人才缺口,吸納100萬高校畢業生來粵就業創業。
廣東靠什么打動了萬千求職創業者?在引才、留才、育才的全鏈條上,又有哪些誠意和實力?請看央視《經濟半小時》報道。
百萬英才匯南粵,廣東如何引才、育才、留才?
2025年一開年,廣東就吹響了實施“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的集結號,要拿出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和崗位,錨定廣東人工智能、機器人等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的人才缺口,吸納100萬高校畢業生來粵就業創業。

10月中旬,“百萬英才匯南粵”——深圳“AI匯英才”招聘會去到了清華、北大的校園。

活動上,發出“英雄帖”的有各個大廠,也有深圳灣實驗室、深圳醫學科學院等科研院所,還有專精特新“小巨人”和獨角獸企業的身影。

招聘團在各地開啟高薪招人模式,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也加入了“百萬英才匯南粵”招聘行動,通過招聘活動設置的博士、博士后專區,收到了不少專業對口、履歷亮眼的簡歷。

記者和研究所負責招聘的幾位工作人員攀談下來,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吸引力”。那么,這個研究機構的吸引力究竟在哪里呢?

劉志遠在六年前加入了這個研究院,他最初選擇這里的原因就是深圳市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以此為后盾,他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就組建了自己的團隊,還在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

搞科研要出創新成果,不同學科間的火花碰撞必不可少,試驗設施更是硬核基礎。研究磁共振成像系統的李燁留學回國找工作時,就是被一臺價值3000萬元的核磁共振儀器吸引了。

過去很多年,這種設備的研制被國外巨頭壟斷,李燁團隊選擇在深圳專研技術攻關,除了研究院本身的技術裝備條件,還依賴于廣東和深圳的醫療產業基礎和上下游供應鏈體系,讓實驗室里的研究成果加速開花結果。

在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體制機制的藩籬正在不斷被打破,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通過專利作價入股或通過專利轉讓,幫助科研人員用科技成果創業。“樓上創新、樓下創業”成為了一股新風潮。

深圳市投資7.2億元打造了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40個自動化功能島,幾乎涵蓋了合成生物研究的全過程。這些機械臂可以熟練精準地進行大量的重復操作,把科研人員從繁復的重復實驗中解脫出來。

廣東GDP常年穩居全國第一,但一直面臨區域發展不均衡的難題。為了突破這個瓶頸,2022年底,廣東舉全省之力啟動了“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李雪艷,是廣東英德鄉村振興人才驛站的運營負責人,也是當地政府特聘的“引才大使”。換上T恤、牛仔褲,李雪艷的第二重身份,是一名返鄉創業的種桑人。

李雪艷把工業領域的標準化思維帶進了桑葉生產線,她投資200萬元打造了一個桑葉菜加工車間。每年的銷售額已經從幾十萬增加到現在的400多萬元。

如今,有1000多戶桑農跟著李雪艷種桑葉、賣桑葉,每畝桑葉比以前增收3000元以上。李雪艷這樣的鄉村振興帶頭人,帶來了鄉村發展的新活力。而千千萬萬扎根一線的技能人才,則是廣東制造業當家的根基。

廣東擁有31個工業大類,背后是2201萬規模的技能人才,這樣的數字背后,依然面臨人才的缺口。2025年9月,廣東人社廳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人才需求目錄》中,制造業中的技術人才占比最高。

東莞素有“技能人才之都”之稱,當地制造企業的李政被稱為“刀鋒戰士”。他研發的刀是微鉆針,是生產手機、電腦等電器電路板時不可或缺的加工工具之一。

李政帶領團隊花了六年時間,研制出新一代多站式微鉆加工機,他告訴記者,可別小瞧這個不起眼的設備,它不僅沖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還可以實現微鉆加工的自動化。

李政說,加工這樣的高端精密裝備,技能人才的作用至關重要。研發工程師畫在圖紙上的創意和想法,全靠他們手上的真本事,才能變成實打實的硬核裝備。

來自云南烏蒙山區的朱德倫在東莞扎根,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孩子們在東莞有學上,解決了一家子的后顧之憂。“工作有奔頭,生活有溫度”,東莞這座技能人才之都,為了留住人才、培育人才推出了一系列實打實的舉措。

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也是一個技能人才的培養路徑。東莞一家制造企業正在和一所職業教育學院共同打磨物流課程,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夠了解最新的生產線,從課程內容到課時分配,企業深度參與課程的設計,讓課程與產業緊密銜接。

截至2025年7月,“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已提前實現吸納100萬名高校畢業生的目標,為產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邁入2025年下半年,廣東“攬才”力度再加碼,從9月中下旬到年底,“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持續赴省外開展N城聯動秋季招聘活動,在省內常態化開展招聘活動,向全國乃至全球青年人才發出“廣東邀請”。

廣東通過“百萬英才匯南粵”這場攬才行動,著力構建“引、育、留、用、服務”的良性人才生態,吸引拔尖創新人才、高技能人才、鄉村振興帶頭人等各類英才,紛紛扎根南粵。廣東正打破“人口紅利”思維定式,向“人才紅利”轉型。“百萬英才匯南粵”引來的人才活水,讓這個經濟大省勇立潮頭底氣更足、發展實力更強。
南方+記者 杜瑋淦
(編輯:梁智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