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個季度,廣東省經營性演出總場次達到3.56萬場,總收入63.56億元,位居全國第一,演唱會經濟成為消費的新引擎。同期,游戲電競、網絡視聽保持高速發展,頂級電競賽事增長了300%,超高清視頻產業即將成為廣東省第10個超萬億級的產業集群。”11月26日,在廣州黃埔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2025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大會(廣東·廣州)現場,南方財經記者獲得了這樣一組最新數據。
從亮眼的數據不難看出,廣東文化產業正邁向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刻。
作為輻射全國的文化產業投融資盛事,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大會(以下簡稱:大灣區文投會)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會已連續舉辦三年,秉持“為資金找項目、為項目找資金”的宗旨,從一場盛會升級為一個平臺,再進階到一個生態,吸引了優質文化項目與文化投資機構紛紛“向南看”。
本屆大灣區文投會吸引了超過330家文化企業(項目)和120余家投資機構的超200位投資人現場對接。資本與產業交鋒之間,一個新的關鍵詞誕生——科技,人工智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AI數字畫卷、全感XR產品、“文化通”智能體、物理AI3D具身智能數據仿真平臺……從文化企業到投資機構,從政府代表到專家學者,各界目光都在密集投向以AI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及其背后帶來的產業想象空間。
此前公布的“十五五”規劃建議也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動文化建設數智化賦能、信息化轉型,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最重要特色之一就是AI技術的發展,廣東在此方面積累了扎實的技術優勢。”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陶鋒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新興技術加持下,未來廣東文化產業規模有望實現進一步增長,并為區域制造業發展提供更強的文化賦能,驅動其從成本優勢進一步向質量與品牌優勢轉型。
大會還發布了《2025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趨勢報告》《人工智能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報告》等報告,并現場發布“大灣區金文投”2025年度典型案例,包括10家年度文化企業、9個年度園區及24家年度投資機構。
撬動文化新業態
大會現場,從投資機構、文化企業乃至科研院所的分享中可以看到一個很明顯的信號:“AI+”模式正加速改寫文化產業格局。
近在眼前的大雄寶殿牌匾、生動立體的明代彩色懸塑、連佛衣上的花紋都清晰可見……一段凡拓數創董事長、總經理伍穗穎在大會上分享的“小西天”沉浸式VR展影片,讓藏在呂梁山里的明代寺廟“小西天”通過屏幕走到了觀眾面前。
數字技術的加入讓文化遺產的價值鏈條得到進一步延伸,該展覽即將于今年12月在國家典籍博物館進行首展。
“我們依靠行業首創的百億參數擬真模型,實現了16K超清畫質和全局光照的電影級質感,并應用于VR大空間,帶領觀眾沉浸式體驗中華懸塑絕唱。而由于AI技術的提升,我們做這個項目只用了大概兩個月的時間。”伍穗穎說。
這僅僅是廣東“AI+文化”業態的一個切面。
陶鋒分享了一組更直觀的數據:過去五年,廣東數字技術發明專利申請量超過80萬件,人工智能發明專利超過10萬件。在新興技術的加持下,廣東16個文化新業態實現營收接近1萬億元,增長15.9%,高于全省文化產業平均增速6個百分點。
“特別是規模以上的數字文化核心企業利潤創造能力非常強,2024年總利潤超過2000億元,占整個文化產業利潤比重達到84%。這個占比非常高,已成為文化產業利潤增長的主要支撐和重要引擎。”陶鋒說。
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錚也表示,廣東目前在數字創意、動漫游戲、網絡視聽、數字文化制造等領域已具備較強競爭優勢,并形成影視、動漫、游戲、電競等文化產業優勢集群。其中,廣東數字出版、動漫、音樂、游戲營收規模已分別占全國的1/5、1/3、1/4和4/5。
春江水暖,資本最先作出反應。《2025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趨勢報告》顯示,2020年—2025年10月,大灣區文化產業合計產生融資事件720件,據估算總融資金額約為564.1億元。投資事件主要集中在廣深兩地,廣州、深圳共計613件,占比高達85%。投資聚焦文化科技融合、數字創意生產、文化智造、新型文化消費4大熱點賽道。
“一方面,我們看到,文化產業現在毫無疑問是一個重大的增長引擎。另一方面,它受到了數字技術的‘侵蝕’,不只是包括人工智能,還包括AR、VR,甚至包括NFT、RWA等技術的‘侵蝕’,所以這兩個如果能夠深度融合起來,不管是從技術深度的角度還是從規模寬度的角度,都存在較大的投資機遇。”國泰海通政策和產業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劉峰說。
文化企業也看到了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對我來說,機遇是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遇見對的人,去做對的事。”機遇集團X-META董事長兼CEO胡世輝在現場表示,“當下這樣的機遇就在廣東。”
今年5月,廣東重磅推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包”,提出涵蓋影視、演藝市場、動漫影視、網絡游戲、電子競技、網絡視聽六大領域的87條政策措施。在政策紅利之下,廣東將成為匯聚新技術、新產品、新體驗、新生態、新模式、新物種的超級場景。
胡世輝表示,機遇集團正是這一“政策包”的受益者。5月23日,機遇時空X-META設立的全感XR研發中心在深圳福田正式揭牌。而自去年X-META全感VR樂園進駐大灣區多個城市以來,持續占據區域游戲廳熱門榜首位。
“廣東有最大的產業基礎設施和產業生態伙伴,在這里創業,能獲得最有力的政策支持與最廣闊的產業機會。我們決定把更多的企業研發和商業化的力量往廣東遷移,深耕廣東,致力于成為廣東在科技文化融合方面的領航企業。”胡世輝透露。
加力布局“十五五”新風口
瞄準萬億產業的新增長空間,張錚建議,“粵港澳大灣區應充分利用產業競爭優勢,加大文化領域的多學科科技利用水平。同時,進一步發揮文化企業集聚效應,搶抓大語言模型的發展機遇,推動高質量‘中文語料庫’‘可信數據空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庫’建設,并加大力度鼓勵、包容新型文化業態發展。”
“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下一個五年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具體措施包括,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培育優秀文化企業和品牌,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實施積極的文化經濟政策,以及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動文化建設數智化賦能、信息化轉型,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但數智化技術在行業更多場景的落地,還需要海量數據支撐。在此基礎上,廣東新的布局開始落地。
“未來,中國算力網將實現‘像使用電力一樣便捷使用算力’的目標,它將從根本上改變文化內容的創作、生產、傳播和消費模式,極大地催生文化新質生產力。”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高文認為,算力正成為各行各業的基礎性生產要素。
“算力產業將迎來爆發式增長,中國算力網的建設將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帶來新機遇。”高文認為,算力發展將降低“文化+科技”的創新門檻與成本。通過將稀缺且昂貴的超級算力、智能算力轉化為便捷可及的公共服務,中小型文化創意企業也能以合理成本調用強大AI工具進行創作,打破了過去僅大型科技公司才能主導的“AI+文化”壁壘。
高文所在的鵬城實驗室,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圍繞“東數西算”“數字中國”“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等國家重大戰略,牽頭推進“中國算力網”的研發與建設。通過聯合各方戰略科技力量,鵬城實驗室正全力推動中國算力網的研發與建設,打通數據孤島,顯著提升數據應用效率。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最重要特色之一就是AI技術的發展,廣東在此方面積累了扎實的技術優勢。”陶鋒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新興技術加持下,未來廣東文化產業規模有望實現進一步增長,并為區域制造業發展提供更強的文化賦能,驅動其從成本優勢進一步向質量與品牌優勢轉型。
面向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潮起的下一個五年,技術與資金要素加速涌入,文化產業也將在廣東產業版圖中扮演更關鍵角色。
(編輯:黎錦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