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是地球的血脈、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搖籃。一部中華文明史,也是一部百折不撓的江河治理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繼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之后,我們提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國家的‘江河戰略’就確立起來了。”國家江河戰略凝結著習近平總書記對國情水情的深刻洞察和對江河保護治理的戰略考量,鮮明指出了治水特別是江河保護治理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做好新時代治水工作的科學指引?!笆逦濉睍r期,要進一步深學細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水的重要論述,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親自確立、親自推動的國家江河戰略,為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水安全作出新貢獻。
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水的重要論述和國家江河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踏遍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深刻洞察國情水情,科學分析發展大勢,確立國家江河戰略,明確了新時代江河保護治理和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重大原則、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實施路徑,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推動江河保護治理和流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一是明確了新時代治水的戰略定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興水利、除水害,古今中外,都是治國大事。我國獨特的地理條件和農耕文明決定了治水對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國家統一興盛至關重要。從一定意義上說,治水即治國。要大力增強水憂患意識、水危機意識,從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重視解決好水安全問題。
二是明確了保障國家水安全面臨的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環境之危、民族存續之危。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水安全中的老問題仍待解決,新問題越來越突出。新老水問題相互交織,給我國治水賦予了全新內涵、提出了嶄新課題。
三是明確了新時代治水思路。2014年3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專題研究國家水安全,系統闡述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堅持和落實節水優先方針,堅持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均衡的原則,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堅持政府作用和市場機制兩只手協同發力,保障水資源安全。
四是明確了民生為上、治水為要的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村飲水安全、河湖生態環境、水旱災害防御等事關民生福祉的治水工作念茲在茲,親自指揮、親自部署防汛救災工作,要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切實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到第一位。
五是明確了踐行國家江河戰略的重大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江河湖泊,事關人民群眾福祉,事關中華民族長遠發展。黃河、長江都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母親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六是明確了構建國家水網的宏偉藍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為目標,以優化水資源配置體系、完善流域防洪減災體系為重點,統籌存量和增量,加強互聯互通,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水網建設起來,會是中華民族治水歷程中又一個世紀畫卷。
新時代我國治水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水利系統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民生福祉的大事要事,新時代治水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實現整體性躍升。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防洪工程體系,包括各類水庫9.5萬座,總庫容超過1萬億立方米,防洪庫容1856億立方米;國家級蓄滯洪區98處、容積1090億立方米。我國大江大河基本形成由水庫、河道及堤防、蓄滯洪區等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通過綜合采取“攔、分、蓄、滯、排”措施,基本具備防御新中國成立以來實際發生的最大洪水能力。
水資源配置格局實現全局性優化。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范圍最廣、受益人口最多的調水工程、水源工程、灌區工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已累計調水超830億立方米,惠及沿線48座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1.95億。水資源配置格局不斷完善,在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明確的40條骨干輸排水通道中,已建和在建34條。糧食安全水利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全國耕地灌溉面積從2012年的9.37億畝發展到2024年底的10.86億畝。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升,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6%,規?;┧こ谈采w農村人口比例達到69%。
水資源利用方式實現深層次變革。2012年以來,全國用水總量基本保持穩定,以占全球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創造了世界18%以上的經濟總量。水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全面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2012年的0.516提高到2024年的0.580,2024年我國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2年分別下降52%和63%。
江河湖泊面貌實現根本性改善。河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黃河實現連續26年不斷流,京杭大運河斷流百年之久后連續4年實現水流貫通。2022年以來選取88條(個)河(湖)開展復蘇行動,目前79條河流已全部實現全線貫通,9個湖泊生態水位有效維持。全國地下水超采的省份由2015年的21個降到2025年的18個,嚴重超采區面積減少51%。山東濟南四大泉群水位與流量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水平,陜西富平千年古泉溫泉河、山西晉祠千年古泉難老泉干涸多年后出現復涌。
水利治理能力實現系統性提升。河長制湖長制體系全面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120萬名河湖長(含巡河員、護河員)上崗履職。水利科技創新成果豐碩,“水利一號”遙感衛星成功發射,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深化運用,數字孿生水利建設穩步推進。兩手發力機制有效落實,水利投資大幅增加,2022年至2024年水利建設投資連續3個年度突破萬億元。
深刻認識國家江河戰略的重大意義
國家江河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對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江河保護治理作出的重大戰略安排,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國家江河戰略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國家江河戰略是順應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生態環境衰退特別是嚴重的土地荒漠化導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衰落,我國古代一些地區也有過慘痛教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想國泰民安、歲稔年豐,必須善于治水。國家江河戰略是適應我國國情水情的必然選擇。受海陸分布和地形影響,我國季風氣候特征明顯,南北方、東西部差異顯著。北方地區國土面積占全國的64%,人口占46%,耕地占60%,GDP占45%,而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的19%。國家江河戰略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的加劇,顛覆傳統認知的水旱災害事件頻繁出現。2021年,鄭州“7·20”暴雨最大小時降雨量達201.9毫米,突破了我國大陸小時降雨量的歷史極值。
國家江河戰略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水資源問題考慮進去。江河是水資源供應主渠道,2024年,我國5928億立方米供水量中,有82.5%的水直接取自江河湖庫,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水資源保障。江河是清潔能源廊道,2024年,全國水電發電量達到1.6萬億度,占總發電量的14%,既保障了能源安全,也為“碳達峰”“碳中和”作出貢獻。江河是交通運輸廊道,2024年底,我國已建成內河航運里程12.87萬公里,內河貨運量達到49.53億噸,助力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江河是綠色生態廊道,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中樞和紐帶作用,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江河是經濟循環紐帶,將沿河各省區市和各城市群串聯起來,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流域經濟布局。
國家江河戰略是解決我國復雜水問題、保障國家水安全的迫切需要。水旱災害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當前,洪澇災害仍然是我國最突出的自然災害之一,造成的損失占到自然災害總損失的70%左右,且水旱災害的極端性、反常性、復雜性、不確定性呈現顯著增強態勢。水資源短缺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我國水資源稟賦先天不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5%。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長,用水需求仍將剛性增長,水資源供需矛盾或將進一步加劇。水生態環境保護仍然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我國水資源壓力較大、水環境容量有限、水生態系統脆弱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水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水生態環境保護仍然任重道遠。
踐行國家江河戰略的目標任務
踐行國家江河戰略,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水的重要論述精神,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以流域為單元,統籌推進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治理,健全江河保護治理制度,形成江河哺育人民、人民守護江河、人水和諧共生的江河保護治理格局。
全力保障江河安瀾。堅持預字當先、以防為主,健全洪澇災害防御體系,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洪澇災害防御工作體系,實現“人員不傷亡、水庫不垮壩、重要堤防不決口、重要基礎設施不受沖擊”的目標,全力保障江河安瀾、人民安寧、社會安定。
繪就國家水網世紀畫卷。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扎實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以聯網、補網、強鏈為重點,加快推進骨干水源工程建設,形成互聯互通的國家水網。打通水網“最后一公里”,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大力推行農村供水“3+1”標準化建設和管護模式。
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推動節水產業創新發展,加強節水科普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形成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要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按照“四水四定”原則,把水資源作為剛性約束,牢牢守住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上限。
加強江河水生態環境保護。持續保護修復水生態,全面推進母親河復蘇行動,持續推進重點區域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依法縱深推進清理河湖庫“四亂”問題。持續改善江河水環境,深入推進重要河湖保護治理,加強南水北調水源區、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等重要水源補給地保護修復。
(編輯:黎錦燕)